一面墙,一张车票,一场关于知情权的讨论正引发全民关注。
“如果时间紧买到无座票我认了,但标注‘靠窗’却没有窗,感觉被误导了。”近日,一位乘客在社交平台反映,她购买的广州南至茂名高铁3车厢1A号座位票面明确标注“靠窗”,上车后却发现是并无窗户的“面壁座”。
因观景体验不佳,她中途不得不站立乘车。这则投诉迅速引发热议,也将铁路部门的座位标注系统推上风口浪尖。

01 文字游戏
面对乘客的质疑,12306客服与全国铁路监督热线12327迅速作出回应,但解释却难以令人信服。
12306客服称,当前售票系统及票面仅标注“靠窗”或“过道”,无法查询具体座位旁是否有窗。而12327工作人员的解释更显“严谨”:“靠窗”意为靠近窗户一侧,并非紧邻窗户。

这种解释与乘客的普遍认知形成鲜明反差。在大多数乘客的理解中,“靠窗”意味着座位旁边有窗户,可以欣赏窗外风景,而非仅仅是“靠近窗户一侧”的文字游戏。
有网友调侃道:“按照这种逻辑,‘过道’座是不是也不一定紧邻过道?”

02 知情权困境
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兴剑指出,消费者在购票时依法享有知情权。铁路部门目前的座位标注未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
“靠窗无窗”的座位标注,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

吴兴剑建议,铁路部门可进一步细化标注,如区分“窗户旁靠窗座”与“两窗间靠墙座”whatsapp登录,以便乘客根据需求自主选择。
事实上,高铁座位是否有窗,对乘客体验影响显著。有窗户能看风景,让人放松,能极大地提升高铁乘坐体验。乘客没有知情权,又何来选择权?

03 并非孤例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面壁座”第一次引发争议。
此前,有网友吐槽高铁有的特等座舒适性不如一等座,成为“面壁思过座”,一时也上了热搜,被舆论质疑座位的等级设置和定价不合理。

本想花钱享受,没想到是受罪——这些事例共同说明,高铁服务需要精细化的管理。
有网友指出,若车程较短whatsapp网页版,此类靠墙座位反而便于休息。但目前购票系统无法主动选到此类席位,既不能避坑,也不能主动选择。

04 改进之路
目前,12306与12327客服均表示将记录并反馈相关建议。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铁路部门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这一细节的改进?
技术层面,识别“面壁座”并无困难。高铁列车上,哪些座位“靠窗一侧”但无窗,并不难识别,在售票系统上尽到提醒义务,也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难度。

有评论建议,或许还可以通过定价的方式,来形成差异化供乘客选择。就像航空公司将安全出口等宽敞座位设为付费优选座位一样,高铁也可以建立更细致的座位分类系统。
事实上,服务的精细化是交通出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过去“走得了”到现在“走得好”,乘客对出行体验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铁路服务也应与时俱进。

铁路部门近年来在技术层面不断突破,购票系统日益完善,高铁网络不断扩大。然而,此次“面壁座”风波暴露出telegram中文版,服务的精细化仍有提升空间。
该面壁的不是乘客,有关部门应该正视乘客需求,不要玩文字游戏,立行立改才好。毕竟,服务如高铁,速度是骨架,细腻是灵魂;让每位乘客的旅途都不留遗憾,方显铁路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