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网页版登录WhatsApp网页版登录

WhatsApp中文版

WhatsApp_WhatsApp即时通讯法律效力

在这个人人手机不离手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沟通一切事宜。

不仅日常生活中用微信、WhatsApp、Line等即时通讯工具谈天说地,许多生意上的事也早已转移到了这些平台上。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句“好的”或一个“”的表情,可能就意味着你已经和对方达成了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最近,英国高等法院就出现一起案件Jaevee Homes Ltd v Fincham (t/a Fincham Demolition),其结果让人吃惊——即使是在WhatsApp上的非正式对话,也可能构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那么案件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几句聊天也算作正式合同?丽莎今天就来和大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案件背景:一条信息,一份工程

这起案件的索赔人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Jaevee Homes Ltd(下文简称“J公司”),而案件的被告为一家名叫Steve Fincham的拆迁承包商,该公司也以Fincham Demolition的名义经营(下文简称“F公司”)。

故事的起点是2023年5月17日,F公司向J公司发送了一份拆除一家前夜总会的报价单。

随后,双方负责人通过即时聊天软件WhatsApp交流了一些细节,比如开工时间和付款周期,最终J公司在消息中回复说:“你得到这份工作了”。F公司自然理解为合同成立了,于是着手准备开工,并按约定时间开具了4份发票。

然而,几天之后,J公司发来了一份正式的分包合同和采购订单,里面的付款条款和之前WhatsApp谈的内容不太一样。

这让F公司的负责人感到不愉快,这和之前谈的也不一样。于是,F公司并没有在这份分包合同中签字,也没明确表示同意这份新合同的内容。

但问题出在这里:J公司认为正式合同才算数,之前在WhatsApp上的沟通只是“随便说说”;而F公司则认为,双方早就谈妥了,发票就是按照最初的协议开的。

最终,双方因为付款问题闹上了法庭。

法院怎么说?

J公司在法庭上坚持认为:WhatsApp上的交流只是“非正式的讨论”,缺乏“关键条款”,比如具体工期和付款安排,因此不能算作一份正式合同,应该以后来发出的正式分包合同为准。

但法院并不这么看。

法官认为,尽管没有正式签字,但双方在WhatsApp上的对话已经具备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而且表达得非常清晰,J公司也在明确表示“你得到这份工作了”,这不是简单的寒暄,而是一个明确的“接受”行为。

此外,法院指出,工程的开始日期和完工时间并不是建设合同中必须写明的条款。即使没有写清楚,也可以按照行业惯例或“合理时间”来理解。

而对于付款细节,如果双方没有讲得很细,还有一套《1996年住房、建设和再生法案》(Housing Grants, Construction and Regeneration Act 1996)和其附带的《建设合同制度》(Scheme for Construction Contracts)可以作为“补丁”,帮助填补合同的空白。

最终,法院认定——2023年5月17日的WhatsApp对话,构成了一份完整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J公司后来单方面发出的正式合同,因缺乏F公司的同意,不能取代原先的协议。

为什么即时聊天工具也能签合同?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合同不是应该盖章签字才算数吗?实际上,英国合同法对“合同形式”的要求并没有那么死板。

只要满足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不管是写在纸上,发在邮箱里,甚至是手机聊天记录,合同都有可能被法院承认:

在本案中,虽然双方没有正式签订合同,但双方通过WhatsApp确认了工作内容:开工安排和付款时间,也有对价(F公司负责拆房,J公司来付款),彼此是真心实意谈合作,不是在开玩笑,所以法院认定这是一个成立的合同。

甚至,一个“”也能代表同意?

其实,这不是英国法院第一次讨论即时通讯里的“非正式”表示是否具有效力。

英国法院在2024年的 Southeaster Maritime Ltd v Trafigura 一案中也曾讨论过WhatsApp信息的法律效力。当时虽然没有认定合同成立(因为内容还在谈),但法官明确表示:“信息是通过WhatsApp发送的,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2024年WhatsApp网页版,加拿大法院就在Achter Land & Cattle Ltd v South West Terminal Ltd 一案中,认定对方在看到合同之后,用一个“”回应,算是对合同的确认。

而今天丽莎和大家分享的案件WhatsApp网页版,算是英国法院第一次明确肯定了“通过WhatsApp达成的协议可以生效”,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

丽莎小结:如何避免聊天中意外签了合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转移到线上,我们在用WhatsApp、微信、邮件谈工作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签了合同”。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丽莎建议您在线上谈工作,聊项目时注意以下几点:

1. 谨慎对待聊天记录

如果你不打算马上签合同,就不要说“确认”“你拿下了”“没问题”这种话。可以加一句“仅供参考”或“需另行签署合同确认”来保留空间。

2. 加上“仅为意向”或“subject to contract”字样

如果你还在谈判阶段WhatsApp网页版,可以明确标注你说的内容不具约束力,以免以后被拿来当作合同条款。

3. 培训员工如何在线谈生意

很多员工习惯性地在WhatsApp、微信或邮件中表达承诺,可能无意中“签了合同”。公司应当制定社交媒体使用政策,告知员工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不该说。

4. 保留通讯记录,避免误解

聊天记录有可能成为合同证据。即使是在WhatsApp这类加密平台,也应尽可能保存好重要信息的截图或备份,以便将来证明自己的立场。

5. 加入“完整协议”条款(Entire Agreement Clause)

在正式合同中写明:“本合同构成双方完整协议,取代此前所有口头或书面沟通。”这样可以防止对方援引早期微信或邮件内容来挑战合同条款。

在数字时代,合同不仅仅存在于会议桌前,一条消息,一个表情符号,甚至一次“嗯嗯”的回应,都可能产生法律后果。

我们无法回避社交媒体对商业沟通的渗透,但我们可以通过更清晰地表达、更专业的制度,来降低风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商法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