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叶蓓 整理
1、WhatsApp完全免费
探索盈利“新模式”
据路透社报道,WhatsApp的CEO简·库姆(Jan Koum)周一表示,公司将取消此前推出的每年收取99美分订阅费的规定,未来将对通信内容实施全面的端到端加密,以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
同时,WhatsApp也开始测试通过向餐厅、航空公司以及信用卡公司等收取费用,来搭建企业与公众通讯的新商业模式。例如让消费者可以查询自己银行账户信息,让航空公司可以把晚点信息推送给乘客WhatsApp网页版,利用WhatsApp进行点餐服务等。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微信的味道。
WhatsApp的CEO简·库姆(Jan Koum)
库姆指出,每年99美分听上去并不多,但依然把许多人拒之门外——特别是那些无法进行信用卡支付的人。此次放弃99美分的年费制度WhatsApp网页版,是因为WhatsApp想要将盈利源转向企业用户。
已经有7年历史的WhatsApp目前拥有9.9亿用户,是世界上拥有用户数量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通过取消订阅年费,WhatsApp正加速获得庞大的新用户群。如果能够将这些用户与企业联系起来,未来公司的盈利可能会实现突破式增长,从这一层面来看,放弃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相比较于向消费者收费,也许“向企业收费”更能俘获人心。
WhatsApp内测免费语音通话
WhatsApp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工具,曾经为用户带来并提升了SMS技术。现如今,WhatsApp想要把业务的触角伸到餐厅、商场、交通等生活领域,意图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其实跟微信的做法十分相似,打开微信,不仅可以实现与人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各种订阅号实现与企业的互动,除此之外,看电影,吃饭,打车业务的植入让微信逐渐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款app可以解决你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服务,比如通讯、吃饭、打车、娱乐等内容,对于手机内存不足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当然,这种一站式服务的app不仅能给内存不足的用户带来“福利”还能够大大减少人们在四五个app间来回切换所消耗的时间,对用户来说“何乐而不为”。
2、WhatsApp 发展简史
对于即时通讯软件譬如微信,我们再熟悉不过。它几乎取代了短信服务业务,朋友圈功能猛烈冲击了各种社交软件,强势嵌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WhatsApp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人”。这个在全球拥有近10亿用户的超级app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
1.“小团队”撑起“大公司”
据刺猬君了解,该公司创建于2009年,产品推出时,对产品的定位就是手机短信的替代品。因此从功能上,WhatsApp非常简洁,就是帮用户收发信息。相比于亚洲聊天应用微信、Line、KakaoTalk里的卡通聊天表情、游戏、社交圈分享等功能,WhatsApp一概没有。刺猬君为了对它进行细致的了解,也是在第一时间登陆并注册了WhatsApp,发现该应用真是走的“极简风”。
有图有真相:
据刺猬君查阅,该应用由美国人莱恩·艾克顿(Brian Acton)和乌克兰人简·库姆(Jan Koum)于2009年推出。他们两人都曾供职于雅虎,公司总部在美国加州。公司CEO库姆曾表示,他深切地知道广告会如何破坏公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他痛恨为了广告商去破坏用户体验,所以他宣布该应用拒绝刊登广告,产品收入来源为用户付费,首次下载后可免费使用一年,次年开始收取每年99美分的订阅费。
截止2014年初,库姆所带领的团队仅有50人,其中32名工程师,月活跃用户达到4.5亿,其中70%的用户每天登录,现在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每天WhatsApp上发送的消息规模达到全球电信的短信数量,每天有10亿张照片,2亿条音频消息,1亿条视频消息通过该软件传输。
2.借力Facebook持续扩张
2014年2月20日,Facebook宣布以大约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WhatsApp。震撼了当时的互联网,许多人认为,此次收购是一个亏本的“买卖”,WhatsApp远不值190亿美元。但扎克伯格坚持表示,他非常看好未来智能手机移动市场。对于当时月活跃人数达4.5亿的WhatsApp来说,它显然没有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活跃用户。
纵观即时通讯应用市场,无论是微信还是Line,之所以能成长为移动端的社交巨头,均离不开其背后的母公司在资金、人力和各产品线的支持。而这些都是WhatsApp所缺少的。在归入Facebook门下之后,whatsApp仍保持独立运营。此次收购与其说是全盘买下,更像是一个战略投资。利用Facebook的资金和内容渠道,WhatsApp用户数实现了翻倍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达到9.9亿。同时,WhatsApp又可以帮助Facebook连接到10亿的用户。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Facebook要收购WhatsApp了。
3、“不那么亚洲”是我们的优势
作为一个美国本土的移动通讯应用,WhatsApp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9%。近10亿用户大多集中在欧洲和南美国家。而且由于各种原因,WhatsApp错失了中国内地这一巨大的市场,在亚洲的占有率也不高。
WhatsApp联合创始人莱恩·艾克顿(BrianActon)
面对日益激烈的即时通讯竞争领域,WhatsApp联合创始人莱恩·艾克顿(Brian Acton)在接受PingWest采访时说道:“我们在全球化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不那么亚洲’。我们就是把自己建立在实用性原则上。亚洲有很大感情上的差异,比如说你看LINE,有很多‘可爱’的元素在里面,有贴纸什么的WhatsApp网页版,使用的时候,你就感觉很亚洲。我们更全球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更实用,这让我们在很多地方很成功,比如中东和拉丁美洲。”不过,他也承认这种做法让WhatsApp在亚洲市场有一点损失。特别是面对微信和LINE的进攻,WhatsApp很难打入亚洲核心市场。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在台湾,LINE后来居上成为最流行的应用。
确实,和微信相比,WhatsApp只是一个典型的工具产品。它依托于电话通讯录而形成用户之间的联系,产品功能非常单一。但微信不同,微信的目的是连接世界,它要将用户的互联网生活转移到手机上,最终使微信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微信的方式,如果WhatsApp有一天想要打入中国市场,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显然,WhatsApp现在引入企业服务,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想要向平台化方向发展。
4、还有哪些海外应用
想变成“西方的微信”
1.被腾讯看中的Kik
据《第一财经周刊》报道,2015年8月18日,加拿大移动IM服务提供商Kik Interactive公司宣布腾讯向Kik投资5000万美元。Kik是一家什么公司?
Kik是继微信、WhatsApp、LINE、Kakao Talk之后,全球注册用户数第五大的移动IM应用,同时也是这5家一线应用阵营中唯一保持独立运营的公司,目前拥有2亿注册用户。此次D轮融资后,该公司总融资增至1.205亿美元,估值将高达10亿美元。Kik创始人Ted Livingston坦言,要将Kik发展成“西方的微信”。即依托基本的聊天功能,打造一个适合西方年轻人的平台。
虽然很多人不看好微信在西方的发展,但Ted Livingston认为,西方的消费环境确实比较复杂,但Kik定位的是年轻人,而依托移动聊天服务打造一个平台是Kik发展的最佳方式。2014年初,Kik推出了像品牌账号的Promoted Chats,这类似微信的“官方订阅账号”。
通过Promoted Chats这一产品帮助大型品牌广告主、媒体和娱乐行业更加方便的触及年轻用户。Promoted Chats允许广告主,例如Skullcandy对登录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信息推送,为传递营销信息建立了一个新的渠道。
2.“阅后即焚”的Snapchat效仿微信之路
除此之外,“阅后即焚”的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它要做“西方的微信”的决心。在2014年底效仿微信推出移动支付功能,2015年初又开始做起了“微信公众号”推送服务。
而Snapchat最像微信的应该是“每一张头像照片都可以生产一个独特的打孔卡”。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微信生成的“二维码”?
最后,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微信所打造的生活圈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但对于西方受众来说,WhatsApp的这一尝试还是一个新的探索。虽然不清楚微信模式是否适用于美国消费者,但在更少的app上处理日常生活应该是每个用户都渴望并且追求的事情。刺猬君始终坚信,不同国家的用户对互联网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鉴于以上公司对微信的效仿以及它们的全球影响力,或许微信真的在影响全球移动通讯应用的发展。
参考资料:
刺猬公社
传媒观察原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