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网页版登录WhatsApp网页版登录

WhatsApp中文版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_政府网站年度报表发布工作要求

政府网站问责制度及形式_政府网站年度报表发布工作要求_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政府网站不合格或整改不到位,将被问责。问责情况按季度统计,每年1月31日前集中公示。这是国办函〔2018〕12号的要求。

按照12号文,问责形式包括:约谈、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警告或记过处分、调离岗位、免职等。

1月22日对外发布的12号文全称为:“关于做好政府网站年度报表发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每年1月31日前,公众可以在政府网站看到两张表格:《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和《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

公布两张报表

根据通知要求,《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于每年1月31日前由各省(区、市)、国务院各部门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发布,并在网站首页突出展示。主要包括网站抽查、安全检查、网站开设整合、“我为政府网站找错”平台网民留言办理、假冒政府网站处置、人员培训等情况。

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于每年1月31日前在本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发布。各省(区、市)、国务院各部门政府门户网站要开设专栏,集中发布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各级各类政府网站的工作年度报表。主要包括信息发布、专栏专题、解读回应、办事服务、互动交流、安全防护、移动新媒体、创新发展等情况。

国办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年度报表发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机制,将年度报表发布情况列入政府网站绩效考评。各级各类政府网站要做好网站数据统计,确保政府网站年度报表发布及时、数据真实准确。

填写问责人次

记者注意到,在《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填写说明》中“网站抽查情况”除了要求要填写“网站总数、抽查比例、抽查网站数量、抽查合格率、不合格网站数量”之外,还对“问责人次”作出了详细规定。

通知要求,各政府网站要分别填写每个季度问责的不合格网站或整改不到位网站有关责任人的人次,以及全年问责的不合格网站或整改不到位网站有关责任人的总人次。每个季度分别填写约谈、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警告或记过处分、调离岗位或免职、其他问责形式的人次。同一季度对同一对象采取不同形式问责的不重复计算,按问责程度最重的统计。

《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填写说明》则首次提出了要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信息填写说明。

国办连续发文

近两年来,国办对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工作持续“加码”。2014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政府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大政策信息。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事件,要依法按程序在第一时间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公布客观事实。

2015年年底,为进一步做好全国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有关工作,有效解决政府网站“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维护政府公信力,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结果。

2017年6月初,国办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对全国政府网站的建设发展作出明确规范。《指引》明确,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网站的主管单位,负责推进、指导、监督全国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门要开设政府门户网站。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通过统一标准体系、统一技术平台、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维监管、集中管理信息数据,集中提供内容服务,实现网站资源优化融合、平台整合安全、数据互认共享、管理统筹规范、服务便捷高效。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院吕艳滨分析指出,门户网站是现代信息化时代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政民沟通的第一平台,即便在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发展的今天,门户网站在发布权威政务信息、方便公众在线办事、加强与群众沟通交流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加强网站建设,一直是近年来各级政府推进公开、提升服务、加强沟通的重点之一,尤其是2017年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后,政府网站建设的方向性更加明确。此次文件在原来政府机关内部进行网站评查、通报的基础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写政府网站建设的报告,并向社会发布,向社会展示自身网站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就网站建设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参与,为网站建设做好需求调研。

吕艳滨指出,历年国办只是对外通报其委托技术公司作的网站普查结果,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而这次要求报告的内容不限于此,还包括了很多内容建设的情况,比如新媒体运用的详细说明。这就使政府网站建设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让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深入。

“僵尸”网站如何整治

政府网站不仅是行政机关对外形象的“脸面”,更是打破空间限制方便群众办事、公开政府信息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诸如“僵尸网站”等政府网站建设问题的存在,会给政务公开的推进带来不小的影响。

2017年11月,《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在中国政府网公布。《通报》中公布了一份《抽查发现存在突出问题的政府网站名单》,其中曝光了16家政府网站,其存在主要问题包括“多个栏目长期不更新”“多个栏目为空白”“站点长期无法访问”等。

《通报》要求对该次通报的问题网站,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等书面报送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那么现在的情况如何?为此,记者根据名单随机调查了几家政府网站。

调查

个别网站整改效果不彰

在随机调查的问题政府网站中,记者发现被通报的绝大部分网站都按照要求予以了整改,相关网页已能够实现正常访问或者内容得到了及时更新。但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有个别政府网站问题依然存在,或者在整改过程中存在其他问题。

记者发现,个别政府网站难以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相关整改动作,或者未对相关内容、业务的去向做出明显的提示,不便于公众查找信息。例如《通报》显示,西藏山南市“山南教育网”存在“站点长期无法访问”的问题。截至记者发稿时,通过搜索发现条目显示为“山南教育网——山南市教育局(体育局)官方网站”的搜索结果,该条目被百度提示为“该页面因服务不稳定可能无法正常访问”。而记者点击该搜索结果,既无法查看相关网页,也没有发现网站迁移的提示。

对此,记者在《通报》的“工作要求”部分发现了如下表述:“做好被整合网站内容迁移工作,杜绝一关了之,确保内容不少、数据不丢、保障不减。”事实上,问题政府网站的相关整改,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通报》也列举了此前抽查中发现的其他一些问题。《通报》显示,少数地区和部门落实《政府网站发展指引》要求不到位,一些政府网站名称未按要求规范,部分网站未能规范添加“我为政府网站找错”监督举报平台入口;一些网站办事功能不实用,有的政府网站的部分服务内容均为空,有的办事指南要素不全,缺少依据条件、流程时限等;部分网站日常运维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单位网站信息审核把关不严,出现文不对题、严重错别字等情况;一些基层政府网站安全防护能力薄弱WhatsApp网页版,发生了病毒感染、恶意攻击和网页篡改等安全事件。

整合

政府网站迁移须公告去向

由于资源分散、缺乏整合、力量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一些政府网站沦为了“僵尸网站”,造成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互动不回应、服务不实用等。事实上,政府网站过多过滥,反而不利于群众获取政务信息。

“当前,部分政府网站建设存在着 散、乱 的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敬波认为,对政府网站进行整合以实现集约化是必然的选择。

2017年年中,国办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 其中对于相关网站的整合,要求政府门户网站一般不得关停,网站改版升级应在确保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即使是整合迁移,也需经审批同意后启动,拟迁移网站要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悬挂迁移公告信息。网站完成迁移后,要在上级政府网站或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公告,说明原有内容去向,有关公告信息原则上至少保留30天。

尽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有少数政府网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央这些年通过下大力气规范政府网站,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通报》显示,在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随机人工抽查的500个涵盖各地区和国务院部门的政府网站中,总体合格率97%,比2017年第二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

各地在提高“网上政府”服务水平上也是频出实招。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政府网站的建设管理作出明确规范。据介绍,目前北京全市各级各类政府网站累计达到1042个,而未来这些政府网站将只保留80多家。预计到今年12月底前,北京将完成政府网站的规范整合工作,实现“一区一网、一部门一网”,整合比例达93%。

王敬波表示WhatsApp网页版,对大量政府网站进行整合、迁移,需要考虑公众对这些被整合、迁移网站原功能的使用。

“例如,迁移中的政府网站应当及时发布公告,告知如何寻找相关网站以及如何继续使用相关功能。”王敬波说,“再比如公众大量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政府网站,那么对于要迁移的政府网站是否可以通过与搜索引擎进行合作,实现搜索结果的自动关联和跳转?这样就减少了新旧网站因为衔接不畅带来的问题。”

共享

数量上做“减法”,服务上做“加法”

治理政府网站的“虚胖”、整合集中政府网站数量不是目的,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部分,最大程度上为上网办事企业、群众提供便利才是根本。《政府网站发展指引》中就明确,政府网站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和互动交流,政府门户网站和具有对外服务职能的部门网站还要提供办事服务功能。

因此,在政府网站数量上做“减法”的同时,在政务服务上做“加法”则显得尤为迫切。在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检查情况的通报中就发现,一些地方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与政府门户网站“两张皮”,甚至出现同一事项内容不同、标准各异的现象,导致办事平台不好找、企业群众不愿用。

除了办事入口不统一的问题,近年各类“奇葩证明”的存在,也反映了政务信息的“数据烟囱”“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公民户籍、教育、就业、生育、医疗、婚姻等一些基本信息多数处于分散、割据的碎片化状态WhatsApp网页版,不能实现部门间、地区间互通共享或共享程度不高。”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教授翟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对于需要共享的信息资源底数不清,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尚未成熟,没有形成高效的政务服务协同协调机制,一事一办、特事特办、重复采集、一数多源等情况较为普遍。

201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公布,要求推进政务信息共享,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尤其要加快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互联互通。

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底,已有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其中16个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平台功能方面,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等地区平台搜索、注册、咨询等功能有效可用的比例在80%以上;服务事项方面,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贵州、宁夏等地区平台80%以上的服务事项规范性、实用性、准确性较好。

“对于公众来说,他们真正看重的是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王敬波认为,改进政府网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改变政府网站建设中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本位”的理念,真正树立以用户为中心“服务本位”的理念。(法制日报、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